
Quality Education Fund Thematic Networks
Self-Directed Learning as a Strategy to Promote STEAM Education

智能校園
本教學設計以六年級學校STEAM教育主題學習課,課程主題是智能校園。學生需要就學校的需要設計一個產品而改善學校的環境。學生需要利用micro:bit、不同的傳感器和輸出裝置透過不同的材料設計相關的產品。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他們需要先設計產品的原形圖,然後配合micro:bit製作產品。在製作過程中,學生需要動手進行開料、併合等工序。因此他們需要運用不同的數學知識例如量度、面積和
體積等。而在編程方面,學生需要運用條件語句進行編程,產品達至相關的效果。學生完成產品的制作後,他們需要就產品的外觀進行美化,過程中亦需要運用不少視藝科的技巧。當完成所有的製作後,學生需要就產品向全級進行分組匯報。
長沙灣天主教小學

太空種植「多因子實驗」
本教學設計是配合本校跨學科專題研習「種出健康、食得營養」中的學習內容。是次實驗以太空種植為背景,讓同學思考如將來人類移居太空後,想要繼續吃到新鮮蔬果,我們應該如何進行種植。首先向學生提取「光是由不同顏色組成」的已有知識,並讓學生了解植物跟人類一樣,都需要不同的營養素來保持健康及幫助成長。繼而向學生引入探究問題︰光的顏色和使用營養液的情況會否影響植物的生長情況。學生先讓學生「動手做」去完成其中兩次的實驗設置︰紅光+有使用營養液、藍光+沒有使用營養液。然後,學生需利用公平測試分原則去分析這兩次的實驗設置,是否能找出探究問題的答案。最後,學生經過不同例子的導入後,便知道在兩個獨立變數的互相下,我們共需進行四次的實驗(多因子實驗)。
祖堯天主教小學

認識人臉識別
本教學設計由本校人臉識別系統作為引入,談及中國人臉識別技術的普及程度,當中包括各式支付工具、出租車、高考等例子,從而讓同學認識什麼是人臉識別技術。 其次,為了讓同學探討人臉識別技術的運作原理,過程中會用到Google Teachable Machine,教導同學利用Image Project 的功能,即時錄入同學照片,從而進行分析並分辨同學身份。為增加趣味及探討更多可能,同學會進行不同嘗試,包括加入名人照片、戴上口罩的照片、其他物體的照片,從而讓Teachable Machine 分辨。過程中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結果,例如穿上深色外套的男生更像某位女生
等等,經過討論後,帶出機械學習中看出的特徵和人類一般觀察的特徵是有所區別,最後亦讓學生了解人臉識別技術亦是以一些演算法讓人工智能找出人類的臉部特徵進行認證。 最後,亦會教導同學藉此設計程式,同學需要使用Scratch3.0,加入名為"Posenet2Scratch"的擴充程
序,便可以在Scratch介面中加入鏡頭,並能辨認出學生眼和鼻的位置及提供坐標訊息。學生便可以藉此加入不同圖案,例如為自己加一符眼鏡或是帽子,圖案可以跟隨學生移動,以達到類似熱門社交程式的效果。
將軍澳官立中學

計步器
本教學設計將課堂知識應用於解決真實生活問題。學生與組員一起設計和製作具有自動感測功能的計步器,在動手做的過程中整合了跨學科的知識,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用micro:bit這類輕便的硬件,學生可以親自編寫程式和製作手帶,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相結合,增加他們的參與度。此外,在教師備課時,發現用on shake量度得來的數據誤差
很大,因此改用acceleration strength 來量度。教師將這個過程加入活動流程當中,引導學生思考提高計步準確度的方法,如利用acceleration strength 代替on shake。此舉體現了探索學習和教學相長的益處,同時培養學生明辨性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香港潮商學校
